当侗族大歌在巴黎街头唱响,“村超”“村BA”被亿万网友“云打call”,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彩民族文化在贵阳越界影城精彩展示,红色文化演艺“红飘带”一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一个个生动热闹的场景,是贵州文旅的“破壁宣言”——以文化为内核、数字技术为媒介,构建起“文化培育产业、流量创造价值”的现代文旅生态。
2024年,贵州入境过夜游客激增81.8%,实现“逆袭曲线”。当“去贵州旅游”成为时尚,这个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相交相融的公园省,正以文旅高质量供给,厚积薄发,激活全球流量和市场,书写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从“村字号”狂欢到文化引力场
贵州文化多彩,底蕴深厚,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公众建立连接?
4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胡法光体育场上,贵州榕江大利侗寨足球队与上海交大校队足球友谊赛火热开赛。球场边,侗族大歌的嘹亮助威声与交大师生的呐喊此起彼伏。和“村超”一起亮相的,还有贵州美食、榕江特产,以及非遗蜡染、竹编、刺绣……贵州民族文化演出与校园非遗集市火热碰撞,把这场球赛踢成了“足”够精彩的文化联欢。
从“草根赛事”迅速崛起为现象级IP,“村超”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动能。2024年,榕江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36%,旅游综合收入达108.03亿元。
“要把‘村超’‘村BA’品牌赛事办得更加活力四射,让中国的乡村更加活力满满、热气腾腾。”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汤越强表示,“村超”“村BA”已经实现“本地娱乐、国内公认、国外知名”的三步走构想。
在桐梓“村晚”舞台上,巴蜀文化与黔北文化相互交融,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非遗项目轮番上演,一幕幕“客主一家亲”的和谐画面缓缓铺展。去年,281场“村晚”系列活动,3894余个精彩节目,吸引2.94万人次参与演出,5.6亿次网络流量关注。舞台上下,群众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乐享者。
随着“村超”“村BA”“村晚”“村马”“村T”等IP相继破壁出圈,一场场群众狂欢构建起的文化引力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流量背后,贵州“村字号”现象正改写乡土文化的传播逻辑。
演艺市场重构时空消费链
在城市,音乐会、演唱会、音乐节交织成时尚音符;在景区,声光电与自然山水融合,吸引游客入黔旅游。贵州以演艺重塑文旅消费的时空维度,让文旅消费链拓展得更长、更具文化性。
前不久,贵阳“零门票”路边音乐会再次启幕。去年,贵阳共举办路边音乐会217场,衍生出“音乐+文创市集”“音乐+美食街区”等复合业态,吸引现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网络传播量突破63亿次。与此同时,音乐节、演唱会让“爱乐之城”贵阳更加闪亮,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传播量超10亿次,贵阳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入境游客人次和游客人均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演艺市场同样迸发活力。4月11日晚8点,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执棒贵阳交响乐团,携手敦煌古乐团以“敦煌五乐神”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会在贵阳大剧院音乐厅震撼奏响。这场以敦煌文化为内核、融合三国英雄史诗的音乐盛宴,吸引了600余名观众到场聆听。
“夜游黄果树”以大瀑布为核心,立足于当地民俗文化,借助舞美、灯光、音响、投影、雾森等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以自然峡谷景区为载体的沉浸式光影夜游项目。去年,黄果树旅游区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勾勒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崛起轨迹。
因文化而多彩,因演绎更精彩。业内专家认为,贵州正通过降低演艺门槛,丰富景区夜间业态,创造“全时段、全龄段”消费场景。
数智结合驱动文旅共荣
文化优势如何转化为旅游驱动力?贵州以数智结合驱动文旅共荣,成果颇丰。
春节期间,《哪吒2》的热映,让拥有亚洲最宽IMAX GT银幕的贵阳越界影城走红,为接住这场“泼天”流量,贵州以“屏”为媒,快速布局文化展示展演,创新“观影+旅游”的文化新体验,将观影热潮延伸周边文旅,让“流量”变“留量”。
“为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点赞。”2月中旬,山东游客田锋对贵阳观山湖灯会庙市主题设计连连称赞。据介绍,灯会运用声光电的创新设计理念,将花灯、演艺、体验互动融于一体,吸引35万人次游客观看,实现文化产业“开门红”。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以红色文化为内核,采用了目前业界最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国内最大的双曲幕剧场等先进设备,全新呈现伟大长征精神。运营一年,累计演出上万场,接待人数超百万人次,网络媒体曝光量突破5亿次。“红飘带”成为红色文旅的新地标、新名片,并入选文旅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在遵义,大型情景剧《伟大转折》于2024年1月15日首演,成为国内外游客抵达遵义旅游的必选项,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1000多场,接待观影人数33万余人次。此外,遵义会议会址联动12处遗址打造的沉浸式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9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成为文化带动旅游的又一增长点。
贵州围绕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用市场化思路转化打造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等特色品牌游学路线,持续提升贵州文旅的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坚持文化与科技融合赋能文旅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结合现代科技,提升贵州文化传播的精准抵达率和吸引力,在文旅融合赛道上跑出了多彩贵州的“速度与激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