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村位于西秀区大西桥镇,是全市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屯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落,素有“屯堡第一村”的美誉。九溪村分为上九溪和下九溪,上九溪是老寨,依然可见石头寨门、耸立的碉楼和复古的传统建筑。九溪村有着600年的历史,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九溪村,只见青山绿水、田畴错落、流水潺潺,清澈的邢江河绕村而过;古村落轮廓、城墙、寨门遗址虽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矗立于这片土地之上。传统建筑、古井、古巷、古树等构成当地村民的美丽家园。
“九溪村三面环侍着的三座山坡:毛栗坡、詹家坡和王家坡,村里人称为‘三老弈棋’。我们村是明代屯军之地,分为大堡、小堡、后街三大片区,每条街有一个庙,大堡有个汪公庙,小堡有个青龙寺……”九溪村党总支委员兼支部书记苏长林指着一个个传统建筑物向记者介绍。
沿着主大街行走,记者一路看到的是石头的墙、石头的地、石头的房。坚固的石墙、石木结构的屯堡院落,还有一幅幅充满意趣的对联。
“屯堡房子的特点就是以石代砖,以石代瓦。石墙的石缝里加了桐子油,桐子油加上石灰或煤灰慢慢地搅拌,搅均拌匀后填在石块的一条条缝隙里,让一面面墙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耸立至今。”苏长林介绍。
走过石墙,记者来到一个屯堡院落前。
“这是宋家小院。”苏长林说,这栋房子建于清朝年间,房屋主人已不在此居住,但是会定期回来打理,所以依旧保护得很好。
宋家小院是个小三合院,有一正两厢房,外面便是朝门,左厢两扇雕花门,各个构件之间的节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九溪村村民张德华家的房子也是典型的三合院,为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
“我家房子有100多年历史了,这栋房子是屯堡一代代人的回忆,是屯堡文化的传承。”张德华说。
据介绍,屯堡院落大多是两三进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房屋前有雕刻精美的垂花门楼,石墩雕刻精致花纹,木制窗棂和门上,还会雕刻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九溪村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屯堡院落分布于街道或小巷旁。
漫步九溪村,能感受传统古村落的时光留影,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浓郁的屯堡文化氛围。
快70岁的本地人张世福在九溪村是位“名人”,从16岁开始学做屯堡服饰,他制作的屯堡服饰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添加了现代工艺,曾多次获奖,现在他是市级“非遗文化项目‘屯堡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除了屯堡服饰,他还会给安顺各地戏队定做地戏战袍、战裙、地戏面具等。
张世福也是地戏传承人,曾组织村里的地戏队外出表演,他告诉记者:“九溪是屯堡村落里唯一跳三台地戏的,这是九溪村民的骄傲和自信。九溪的三堂地戏为小堡地戏队的《四马投唐》、大堡的《封神》、后街的《五平南》。”
九溪村里的地戏队员多时达百余人。每逢重大节日,他们身穿长衫,腰系绣花战裙,背上背靠旗,面罩青纱,额顶戴面具,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用洒脱传神的一招一式传承着屯堡文化。
来九溪村,不仅能感受到600年的大明遗风,还能品味到屯堡美食。
在村民黎红香的麦芽糖加工坊,记者看见灶上架着一口大铁锅,此时,黎红香拿着木铲,不停搅动锅里的东西。
“我们要把前一天晚上浸泡好的糯米和发芽的麦粒混合,用传统的大石块进行压制,麦芽和糯米里的淀粉经过发酵的环节,转化成浓稠的糖浆,然后再慢慢熬糖……”黎红香说。
九溪村的麦芽糖源自明代的屯军,他们将传统麦芽糖的制作工艺带到屯堡。如今,该村还有10多位传统糖制作人,延续着传统方式制糖。
“接下来,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我们将充分挖掘屯堡文化价值,通过打造文旅载体、特色景点等方式,发挥传统村落现代价值,让古村落焕发新光彩。”苏长林说。(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