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在这里,青山绿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活力相互碰撞。在这里,茶韵飘香、蜡染精美、山歌嘹亮,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成为文化振兴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贵定县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助推乡村振兴,让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茶韵悠长 匠心传承
贵定县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艺传承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庚洪出生于贵定县云雾镇制茶世家,1996年出生的他,肩负着传承“云雾贡茶”制作技艺的重任。毕业后,他尝试过厨师、在工地刮磁粉等工作,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那片茶园。2015年,杨庚洪毅然回到家乡,跟随父母学习制茶。
刚回到家乡学制茶时,杨庚洪深刻体会到了“制茶人”的不易。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他的耐心和技艺。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凭借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摸索学习。
杨庚洪不仅在制茶技艺上精益求精,还积极开拓市场。一次参观百香果基地的经历,让他获得了灵感,研制出了新颖的“百香果茶”,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这款茶口味独特、冲泡方便,深受大众欢迎。此外,他还不断研究云雾茶的制作新工艺、新泡法,推出了“茶棕”等新款茶,让顾客耳目一新。
作为“云雾贡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如今,杨庚洪已被多家职业学校聘为制茶讲师,传授种茶、制茶等技艺,他培训的学生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不仅如此,杨庚洪也会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当地干部进行茶文化培训,以此传播“云雾贡茶”文化。
“我希望尽绵薄之力,让‘云雾贡茶’走得更远,把技艺和文化传播开来。”杨庚洪说。他也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制茶人的担当,守得住“匠心”,牢记初心,传播“云雾贡茶”文化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杨庚洪一样努力的制茶人,贵定县茶产业发展成效才如此显著。茶园管护加强,茶青产量提升;经营主体整合优化,品牌塑造成果颇丰,以“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两个品牌分别授权企业 15家和16家,培育 37个茶叶企业商标……除此之外,贵定县还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型升级加工企业、招引夏秋茶加工企业等举措,推动茶产业发展。
“现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贵定的优势、绿色、富民产业,贵定将继续探索,让其不断发展壮大!”贵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嵩表示。
针尖飞舞 绣美乡村
在贵定县,有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美丽乡村。蜡染刺绣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9 年,怀揣着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理想的陈廷仙,创办了仙轩服饰有限公司,其团队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敏锐地捕捉到少数民族手工刺绣、蜡染服饰等产品在市场中的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平台,为家乡姐妹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通过巧妙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民族工艺,陈廷仙团队不断创新产品款式和设计,使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一举措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显著的增收效果,带动100名留守妇女就业,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为了提升绣娘的技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和工艺的传承,公司积极开展多期培训。此外,公司还加大研发投入,成功研发新产品 30 余款,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培养出了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与陈廷仙一样,贵定花苗记忆绣作坊负责人陈洁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她自幼钻研刺绣,二十余载不断精进技艺并成立了绣坊,免费传授当地绣娘刺绣技巧,为当地妇女提供货品订单,让她们在家也能有收入。同时,她还通过视频平台分享刺绣作品和制作技巧,传承苗绣文化。陈洁介绍:“我自己本身就是苗族,从小接触刺绣,深知这门技艺的魅力和价值。看到很多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来源,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她们在家也能有一份收入。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
陈廷仙和陈洁用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大产业,她们用细腻的针法,串联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为家庭妇女搭建起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近年来,贵定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民俗文化工艺品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当地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民族工匠刺绣蜡染工艺品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运而生,这些活动在培育乡村民族工匠人才、发展 “指尖经济”、促进民俗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展览会不仅为当地绣娘和工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和作品的舞台,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通过这些活动,古老的蜡染刺绣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全县因蜡染刺绣产业增收的农户已达上万户,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魅力,纷纷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歌悠扬 传承不息
“好花红哎好花红哟,好花生在刺梨蓬哎。好花生在刺梨树哎,哪朵向阳哪朵红哎——”在贵定县的山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布依山歌。
“‘布依山歌十八调’承载着我们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山歌十八调”第二十代传人罗兰芬动情地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它,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我的力量。”
罗兰芬生于盘江镇大坡寨,受家庭与环境熏陶,自幼学唱布依族山歌,精通“布依山歌十八调”。多年来,罗兰芬带领的山歌队在县内外比赛屡获奖项,用歌声传承布依族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增光添彩。
不仅如此,罗兰芬还担任盘江镇音寨小学和盘江中学民族文化校外辅导员,她每周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布依语和“布依山歌十八调”课程。课堂上,她总是充满耐心,从最基础的发音开始教起。比如,布依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卷舌音和鼻音,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难掌握,罗兰芬就会通过有趣的口型模仿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她还会用生动的故事来讲解每个词背后的文化含义,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布依语的魅力。
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以布依山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山歌擂台大赛等大型活动,将民族文化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这些活动不仅为群众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他们被这独特的山歌文化所吸引,沉浸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这种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使得布依山歌等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对于游客而言,布依山歌不再只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了解布依族文化、体验当地民俗的重要窗口。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围绕山歌文化开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也深受游客喜爱,进一步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杨庚洪、陈廷仙、陈洁、罗兰芬等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只是贵定县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贵定县将紧紧围绕文化振兴这一核心引擎,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向新高度,让贵定非遗传承在中华大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融媒体中心 曹婷婷)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