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赤水河,穿过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西北部一个古朴美丽的小村落,出习水县城沿着赤水河旅游公路向西,没多久就能到达这里——淋滩村。
作为曾经川黔古盐道重要驿站之一,淋滩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朴的传统村落格局和优美的历史人文景观。
全村房屋依山傍水顺势而建,坐北朝南,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街房建筑简洁大方,形成了独具习水特色的传统民居,是赤水河中游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
2019年6月,淋滩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传统古朴的小村落,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鲜红的印记。
1935年1月至1935年5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曾三次转战淋滩村。
1935年1月28日,执行北渡长江计划的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与敌人激战后,根据中革军委的安排,在淋滩一渡赤水河。
1935年2月19日,按照中革军委《东渡赤水回师黔北》电令指示,红二师一个团与红一师部分部队,沿赤水河而下到淋滩,占领掩护阵地,构筑工事,红一师其余部队经醒觉溪,至淋滩渡河,并以淋滩为基点,进袭土城。
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后进入川南古蔺县,主力在这里隐蔽休整。为摆脱敌军向古蔺一带的进逼,1935年3月21日,红一军团主力从淋滩渡过赤水河,跳出敌人包围圈。
红军四渡赤水之后,留在赤水河两岸川黔边区一带的红军伤病员,遭到反动军队、地方反动武装以及当地地痞搜寻杀害。
时任国民党赤水县第七区区长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以治安为由布告辖区内各地,严禁杀害红军,并收留了流落在淋滩附近的红军伤病员。红军伤病员伤愈愿返回原籍的,每人资助一块银圆当作路费。愿留下来的红军伤病员,帮助安置做工或务农就业。
留在淋滩的红军党员刘清华、杨泰山、宋加通等人与四川古蔺地下党组织联系并接上关系。1938年5月,成立中共地下党淋滩红军支部,地点就设在宋加通的家里。当年淋滩红军党支部的遗址,如今已被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淋滩这里不仅写着一段厚重的红色岁月,还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老红军宋加通回到阔别已久的江西老家,发现家乡的柚子又大又甜,而淋滩的土质和家乡相似,就特意精挑细选了几株家乡的蜜柚苗带回淋滩村试种。
一种就成,结出的柚子个大皮薄,甘甜可口,村民们给这种柚子起名“红军柚”。经过几十年发展,上千株红军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和红军有着不解之缘的,还有淋滩的红糖。
淋滩村海拔在200米到600米之间,境内无霜期长,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甘蔗。清末年间,这个小山村就引种甘蔗,当地糖师在吸收云南、四川等各地熬糖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淋滩红糖“一灶多锅、连锅熬炼、冷铲翻砂”等核心技术。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是熬制淋滩红糖的最佳时期。8口锅由大到小一字排开,一个灶孔烧火,甘蔗汁从第一口锅“赶”到最后一口锅,整个过程火不能灭、锅不能干,熬制到最后一口锅,红糖制作才算完成。
天赋的环境、讲究的工艺,造就了淋滩红糖糖份充足、清香甘甜的品质,很早以前就畅销黔北和川南。
小小的红糖,不仅承载了淋滩厚重的历史,更承载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淋滩红糖还有一个别名“红军糖”。当年流落在川黔边境的红军伤员,一路辗转到了淋滩村,当地村民在淋滩地下党支部的组织下,收留医治伤员,砍下自家的甘蔗熬制红糖,还拿出家中珍藏的鸡蛋,煮糖水鸡蛋为红军们补充营养。在村民们的精心的呵护下,部分红军伤员痊愈赶上了大部队。
至今,淋滩红糖仍在助力淋滩人民增收致富。
2019年6月,“隆兴红糖熬制技艺”获得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如今,上到90岁,下到30多岁,一代代“制糖大师”正在传承着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
红军、红糖、红柚子……它们见证着这个古朴的村落发生的变化,也见证了群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