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

图片
黔东南州黎平县:用好红色资源 擦亮红色名片——红色文化
时间:2024-12-04    来源:贵州日报    
  黔东南州黎平县是一片红色沃土,红军长征途中曾三次进驻黎平,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作为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退役军人红色文化传承先行点,近年来,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依托烈士纪念设施、英烈故事、黎平会议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树品牌、强服务,全力打造革命老区“最红先行点”,有效助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保护修缮 红色设施展新颜
  位于黎平县城南面南泉山上的黎平烈士陵园,有226名烈士长眠于此。近期,黎平烈士陵园维修改造(二期)工程建设新近完工,经过精心修缮,陵园焕然一新,更显庄严肃穆。
  据了解,为确保烈士陵园及纪念设施管护到位,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出台《黎平烈士陵园场所管理制度》《黎平县烈士纪念设施巡查制度》等文件,建立了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用于陵园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黎平烈士陵园和2个县级烈士纪念设施已完成不动产证办理,还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所在地签订管护协议。黎平烈士陵园、水口和九潮坳烈士亭(墓)已划定为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
  为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红色资源,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的教育阵地作用,黎平县还在黎平烈士陵园建设陈列馆,其中,双拥主题展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助推黎平烈士纪念设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展示,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聚焦纪念设施,强化数字赋能,让红色文化依托云端载体“活起来”,目前已完成“黎平英烈”小程序制作。
  播撒火种 红色故事代代传
  “长征到底有多难?”在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课堂上,戴着军帽、身着军装的退役老兵蒙长林正在给学生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为了把宣讲工作做到小听众们的心坎上,蒙长林经常反复查阅资料核实知识点,掌握了大量背景知识,并手写讲解词。
  蒙长林所在的老兵宣讲团,有66名退役军人。截至目前,宣讲团已深入学校开展红色宣讲活动21次,受益师生超2万人。
  近年来,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整合黎平会议纪念馆讲师、历史教师等专业人才,组建红色文化专家顾问团队,从退役军人、党校教师、红色文化专家、少先队员等群体中招募和培训老兵志愿讲解员、“红领巾”讲解员,着重讲好英雄烈士、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故事。
  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与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将黎平县英烈事迹纳入教学案例,并列入中小学校重要课外活动计划。
  此外,充分发挥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为黎平县青少年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平台。目前,已完成红军桥、黎平烈士陵园等9个教育教学基地的挂牌。
  串珠成链 红色文化成资源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黎平县还制作了大型红色情景剧《红军来到我家乡》和红色歌曲《黎平会议新曙光》《翘街听风》等红色文艺作品,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黎平县双拥办推送的作品《鱼和水的对白》,在全国双拥办组织开展的双拥主题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歌曲类二等奖。
  据统计,2024年,黎平会议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学生1.4万余人次。黎平会议纪念馆为何能如此“圈粉”?追寻其根源,离不开当地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挖掘打造。
  近年来,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同有关部门将黎平会议纪念馆、红色文化体验中心等,打造成为集文、旅、学、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阵地。同时,制定《黎平县党员干部红色文化培训大纲》,开设红色课堂,长期征集、抢救、保护和展示红色文物,将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内容。常态化开展入伍新兵和新退役士兵到黎平烈士陵园接受革命教育活动。
  围绕“黎平会议”这一红色品牌,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还打造了一条红军街、一条红军路、一座红军村以及一批红军店(社会化拥军门店)。如今,已完成社会化双拥门店授牌51家。
  为用好黎平红色资源,不断擦亮红色名片,黎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与县内优强企业对接,吸纳更多拥军企业参与到全县的红色文化打造及双拥工作中来,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围绕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先行点建设,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完善黎平会议会址等红色教育系列产品,推出红色旅游精品项目,充分将全县范围内红色资源“串联”起来。(汪韵)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
  1. 上一篇:
  2. 下一篇:石阡: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彩 “红花”开遍困牛山
责任编辑:赵 来睿
网站群

主办单位:中共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

公安备案号:52038202001015ICP备案号:黔ICP备10003211号

技术支持: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