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调北征南,在穿越湖南、贵州至云南的湘黔滇古驿道沿线设卫建所,设置了24个卫所和2个直隶千户所,家属随军而至,与世居本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数百年间,中原、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沉淀形成屯堡文化。
“千里屯堡”的国家战略内涵
“万里长城”与“千里屯堡”,一南一北,隔空相望,但从其出现之日起就肩负治理边疆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长城将华北、西北等地分为南北两部。鉴于地形地貌、生计方式、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长城南北的民众基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的需要,用商业贸易的方式将南北民众连为一体,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即“长城地带”。从这个角度看,长城重新规定了沿线人们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以及发生战争冲突等行为方式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
“千里屯堡”沿驿道南北两侧呈散点状向纵深地区展布,建立自湖广通往云南的“国家通道”,具有融通的内涵,从各个方面打通国家与地方的联系,影响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发展的格局,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基础。卫所屯军及其家属既坚守母源地的文化传统和生计方式,但也在适应贵州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过程中与当地民众关联紧密,创生性地发展出以谋生方式、团结合作、文娱休闲和心灵安顿为主要载体的屯堡文化。卫所屯军后裔与苗、布依、彝等诸多少数民族交互共生,他们以他乡为故乡,化田园为家园,变“军户”为“民户”,转驿道为商道。既建构出多彩贵州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建构了将其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的文化底色。
“国家通道”建构的屯堡“大文化”
“千里屯堡”推动各级儒家官学、卫学的兴办,完善贵州的教育体系,促进贵州科举文化的发展。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贵州开始举行乡试。为后来贵州出现“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科举盛况奠定了基础,也形成了贵州多彩文化的底蕴。理论上,随着历史的演化和时间的推移,“国家通道”地带的卫所屯军、家属及当地原住民的“再域化”程度愈深。自清朝之后,囿于“改卫所为州县”,各类舆图的编图者,将贵州境内的卫所屯堡与喀斯特地貌画在一起,隐匿于崎岖不平的山河之中,说明这种自明初开始在贵州境内广泛建立的卫所屯军体系已融合进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和人文社会之中。纵向维度表现为沿“通道”与清王朝的直接联通,横向维度则表现为沿“通道”两侧向各民族人群居住区域的深入整合。“直接联通”和“深入整合”正是建构“千里屯堡”的重要方式,不仅可直观揭示屯堡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的历史密码,而且根本性地规定了屯堡文化的属性特征。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屯堡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它融文化的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为一体,是一个具有高度独特性的“多元文化”谱系。
生活场景承载的文化记忆
自江南迁徙而来的卫所屯军及其家属,不可能终日作身处荒山野岭、远离家乡亲人的感慨,而是将自己的生产生活技能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开辟自己的生活空间、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生产生活体系和自己的地域社会。
他们因地制宜,创造出农耕文明的新成果。驯化、存留、利用、培植水稻品种,坚守牛耕传统,确保粮食与生计安全;将生产与生活衔接的“产业”链拉长至今,源于江南的山药、韭菜、茨菇在卫所屯军后裔的聚居区落地并广泛种植和食用。还有平坝灰鹅、旧州咸鸭蛋、安顺寡蛋、九溪豆腐、安顺油炸粑、叮叮糖、魔芋筋等地方性的副食品类。不仅规定了屯堡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更是构建了山地特色农产品对江南历史记忆的活态物证。
他们就地取材,营造出石头建筑的奇妙景观,屯堡民谚“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壁;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状况。他们择地而娱,发展出多彩多样的文娱休闲形式,屯堡地戏、屯堡山歌、花灯、说唱书等相继上演,已成为刻在屯堡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安顺地戏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化底色
卫所屯军、家属和当地原住民将各自的生产、生活逻辑理念与“国家通道”沿线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独属于喀斯特山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国家通道”建构为中轴线的民族地理分布格局开始形成。“国家通道”沿线及纵深地带的各民族的生计方式、文化实践和社会形态,基于谋取更多生计资源的目标而产生的相互吸纳或吸收对方的优势。在卫城、所城或“州卫同城”以及衍生出的小城镇(集镇)加持下,“市场圈”“通婚圈”等圈层结构出现,为汉族(屯堡人)、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载体。实质彰显的是江南、中原文化和西南边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塑出既有共性又边界明晰的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国家通道”沿线及其纵深地带多民族在王朝国家框架内彰显内生活力的文化源泉。
今天,当我们将处于贵州喀斯特山地中的“千里屯堡”看作核心,思考它的双向影响,特别是到由卫所屯堡建构的“国家通道”沿线的多民族共生共存的社会中去发现历史,挖掘文化精髓,不仅“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中蕴藏的之于边疆社会稳定性的国家战略考量有了历史实证,推进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有了历史底色。
当下,贵州提出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实施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旨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展示贵州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依托该工程,做好屯堡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发展工作,讲好屯堡文化中的家国担当和奉献故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充分彰显贵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陈斌 吴羽 张定贵 吕燕平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